如何發展嬰幼兒的音樂潛能

  “音樂遊戲”課堂帶來的震撼我發現了最適合幫助嬰幼兒發展音樂能力的方法——音樂遊戲。  觀摩奧爾夫音樂教育的“音樂遊戲”課堂,首先讓我震動的,是課堂裏嬰幼兒的年齡之小。從幾個月大的嬰兒,蹣跚的學步兒,到4、5歲的嬰幼兒都有。接著讓我感動屏息的,是彌漫整個教室的優美的音樂。我們慣常認為,兒童音樂應該非常簡單,可是這裏的樂曲和念謠卻那麼優美,那麼多樣,那麼充滿音樂性。課堂上幾乎沒有語言,大部分的時間,老師邊用好聽的聲音唱歌,邊帶領著大家做各種遊戲,讓肢體流動,讓紗巾飄舞,或滾球遊戲,或圍圈跳舞。有的時候,一個輔助的老師會敲一只小鼓。也有的時候,全場和老師一起唱出多聲部的合唱。

  更奇妙的是,在老師的示意下,全場的成年人會心領神會地突然安靜下來,而寂靜中,總有幾個嬰幼兒會發出一些聲音的或動作的回應。敏感的教師立刻根據嬰幼兒的回應繼續教學,或帶領大家模仿嬰幼兒的動作,或與嬰幼兒一對一地開始了音樂的“問答”。教室裏的氣氛和諧,充滿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音樂。把音樂放到身體裏這個教程深深吸引了我,這一教法的創始人戈登教授提出了獨特的音樂學習理論:音樂潛能是人人具有的,但九歲之前兒童的音樂環境的豐富與否和質量高低,決定了嬰幼兒一生中能否充分發揮他的音樂潛能。貧瘠和不恰當的音樂環境,往往是人們音樂能力的殺手,使得本可以享受多彩音樂世界的人們,對音樂望而生畏。而且嬰幼兒的音樂活動,不應該起始於樂器學習或唱歌的訓練,而應該開始於身體跟隨音樂的活動。嬰幼兒要先學會把音樂放到身體裏,然後才能放到樂器上。因此,在嬰幼兒的音樂學習中,要有大量的伴音樂地肢體動作遊戲。

  讓我們觀察嬰幼兒如何學會母語:嬰幼兒首先是浸淫在母語的環境中,接著,嬰幼兒開始和成年人交流,即使是幾個月大的小嬰幼兒,也會用表情、笑聲來吸引成年人和他做咿呀學語的遊戲,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對語言進行“解碼”,直到一年多以後,嬰幼兒才可以說出成年人可以辨識的句子。但是,在嬰幼兒學習音樂時,成年人卻少有這樣的耐心,沒有給嬰幼兒長期提供音樂的環境。為了矯正這樣不合理的狀況,戈登教授指出,兒童音樂能力的發展是分階段的,在開展正式的音樂教學之前,有一個重要的非正式學習階段,兒童學會發展他們的聽想能力,就是學會用音樂去思考。在這一階段,嬰幼兒出現的不少現象,比如凝視發聲源,下意識地擺動肢體,發出各種可能與剛聽到的音樂有關或無關的聲音,等等,都是嬰幼兒吸收環境中的音樂、發展聽覺字彙的重要標志。訓練有素的教師會捕捉這些線索,根據嬰幼兒的發展階段,與嬰幼兒進行音樂的應答,逐步幫助嬰幼兒發展出音樂的聽想能力。【繼續閱讀】

 

>> 相關文章

·adhd(過動兒)‧雙腦同步音樂 
·過動兒專案—強化專注力,學習更有趣‧雙腦同步音樂
·注意力不集中專案-讓學業更精進‧雙腦同步音樂
·一夜好眠專案—擁有深度舒適的睡眠‧ 雙腦同步音樂
·情緒管理專案‧-輕鬆駕馭情緒,開拓學習與人際‧雙腦同步音樂

·學習障礙專案-克服學習障礙開發雙腦潛能‧雙腦同步音樂
·
靜坐冥想專案-為您開啟靈修之門‧雙腦同步音樂

 藍海身心靈聯盟平臺 |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快樂購 線上快樂購 快樂購物網 happygo線上購物網 gohappy線上快樂購 購物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一起來快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