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許多人深受失眠的困擾。調查顯示,在所有失眠類型中,由心理因素導致的心理生理性失眠在失眠人群中佔相當大的比例。
失眠怎麼辦?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指由於對失眠後果的恐懼,患者過分關注睡眠問題而引起的一種失眠,亦稱失眠症。患者表現為持續相當長時間對睡眠質量不滿意,因此產生憂慮 或恐懼,並在心理上形成惡性循環。這是一群對健康過度關注、追求完美、謹慎、敏感、刻板的人,他們常常因情緒衝突或睡眠環境的改變,偶然地出現一次失眠而 產生持續對睡眠問題的擔心,而正是這種擔心引發了失眠的持續存在。
因為長期的睡眠困難,失眠的患者對睡眠產生了莫大的恐懼,反而錯過了失眠自療法的 機會。每當夜幕降臨時,他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地進入被稱為預期焦慮的擔憂恐懼程序。 “今晚,我是否能睡著?如果再睡不著怎麼辦?……”隨之而來的是對 失眠後果的擔憂。典型的表現是越想睡越睡不著,越是不能入睡時越試圖使自己睡著;愈接近睡眠時愈顯得興奮或焦慮,形成惡性循環。躺在床上時輾轉反側,看電 視或看書時卻可能輕鬆入睡;在臥室內整夜不能入睡,在客廳沙發上就能踏實地睡著。由此可見,試圖入睡的意念成為失眠的始作俑者。
因為擔心失眠的後果,他們還衍生出一系列的補償睡眠的行為。比如,早早上床,在床上等待睡眠、 推遲起床的時間、白天補睡等等。但這些行為只能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失眠者因為對睡眠困難的憂慮和苦惱形成了大腦意識領域的持續興奮中心,壓抑了睡眠的生 理週期,導致本該入睡的時候,卻難以平靜下來,一點睡意也沒有。白天,病人感受著人困馬乏、精神不振、效率低下的痛苦,更有一部分患者出現各種軀體症狀, 如:頭昏頭痛,心慌胸悶,腸胃不適,身體異樣感覺等,或生理指標輕度異常。這更加重了他們對失眠的恐懼。
其實,他們患的是一種因害怕失眠而失眠的恐懼症。要解決失眠問題,必須先擺脫對失眠的恐懼,改變對睡眠甚至失眠的錯誤觀念。失眠對人的心理影響程度取決於失眠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對失眠的認識態度。
入夜時,儘管原有的負性思維不斷向你襲來,但你不妨主動加一種想法:失眠就失眠,難受就難受吧,我已經不在意這些,只要躺在床上,放鬆休息一會兒就足夠了。如果這種思維觀念能夠得以強化、固定下來,也是治療心因性失眠的良藥。
其次,失眠的特效方法是 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規律生活,按時上床,減少夜生活;在床上20~30分鐘不能入睡就應起床,看一些乏味的書報,待有倦意時再上床;無論多遲上床, 早晨必須按時起床,提高睡眠率;床只用於睡眠,不要在床上工作和思考問題;睡前避免從事劇烈體育娛樂活動;培養開朗豁達心態,及時疏泄不良情緒;交替使用 身體的各個部位,培養一項鬆弛身心的業餘愛好;有規律、持之以恆地進行中等程度運動量的體育鍛煉;打造舒適、安靜的就寢環境。對這些建議,重要的不是“這 些道理我都明白”,而是要有行動,因為持之以恆地去做,才能真正改善睡眠。
第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系統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系統的認知行為治療已經被證明對一 部分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有效,特別是對那些有明顯的失眠維持行為、習慣性地阻礙睡眠的思維習慣的患者針對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可能更為有益。對於病情頑固, 趨於慢性化的失眠患者,新型抗抑鬱劑是治療失眠恐懼的理想藥物。該類藥物在改善睡眠同時,具有消除窮思竭慮的獨特作用。【繼續閱讀】
留言列表